四川省日前發布今年1至5月,各地社會用電量數據,其中綿陽市達到了69.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18%,遠超全省平均增速。如果說用電量是地方經濟的“晴雨表”,那么,在這張“指標飄紅”的表格背后,折射的是綿陽真抓實干,助企紓困,努力讓經濟回暖的奮發作為。
就在前兩天,四川凱瑞華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產品,在全省率先通過國家科技部的人類遺傳基因采集審批。以往需要3個月的審批時間,這一次只用了1個月。市科技局之后,市經信局的服務又跟上來。由他們出面,協調了3家臨床試驗機構,試驗數據也將由局里上報國家藥監局獲取注冊批件,預計七月底,該項技術就可以正式投入抗疫一線。
助企紓困,綿陽市梳理國家、省、市各類惠企政策100多條,形成《支持實體經濟政策匯編》,推送至484戶億元以上重點企業。除了政策上門,更重要的是服務上門。
既有“軟服務”,還有“硬支撐”。比如在企業用電方面,綿陽就安排國網綿陽供電公司梳理企業用電狀況,為他們定制用電方案。星聯電子去年產值達3.3億元,在企業成本中,用電能耗占到了5%以上。今年,企業按照最新的用電方案調度生產,1-5月,產值較去年同期增長35%,用電量增長達8%,相反的是,每月電費成本下降了5萬元左右。
在綿陽,為企業解“真難”、幫“實忙”,是各地各部門的共識,更是具體的行動。為切實解決企業訴求,綿陽市成立了穩經濟政策落實辦公室,受理相關求助、意見建議等。同時,化繁為簡,組建了一個涵蓋全市規模企業和市級領導、重點部門主要負責人的“綿陽企業家群”。企業家可直接對話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問題在哪?困難在哪?滿不滿意?市級領導一目了然,有力地推動了綿陽相關部門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