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參與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達州市廣泛凝聚民營企業力量,創新開展“萬企興萬村”工作,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廣泛動員,協同聯動,凝聚強大工作合力。一是抓“早”部署。達州市緊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步伐,早在2021年4月第四屆達商大會期間就發出“萬企興萬村”行動倡議,譜寫工作前奏曲。二是抓“細”統籌。全面總結“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經驗啟示,認真謀劃“萬企興萬村”行動,精心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責任單位增加到13家,切實做到謀劃科學、安排合理、責任明晰。三是抓“實”聯動。加強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安排“萬企興萬村”與“一村一項目”、“委員幫村”村企結對工作。農行、農商行等4家銀行建立專項授信審批制度,發行“鄉村振興卡”,為參與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信貸服務。加強東西部協作聯動,僅2021年就協調浙江省41個企業為萬源市、宣漢縣94個村給予77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支持。
村企結對,精準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一是深入鄉村“摸底子”。組織開展2次村情集中摸排工作,詳細了解各行政村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資源稟賦、勞動力、主導產業、集體經濟發展等基本情況。從“需求側”入手,聚焦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就業務工、捐資助學等領域,分門別類建立“幫扶項目需求庫”。二是牽線搭橋“結對子”。從“供給側”入手,組織民營企業開展實地考察,尋找村企合作同頻共振的契合點,讓民營企業與幫扶村“對上眼”。目前,全市已動員415個民營企業(商會組織)結對幫扶320個行政村。三是持續發力“強鏈子”。立足原“萬企幫萬村”特別是41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項目,注重產業長期培育,進一步延鏈、強鏈、補鏈,抓好由“幫”轉“興”的銜接工作。加大政策宣傳和正面引導,引導新增幫扶力量聚焦脫貧村和脫貧群眾。
產業為重,多措并舉,增強鄉村造血功能。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圍繞達州“9+3”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糧油、生豬、中藥材等鄉村特色產業,如東柳醪糟在大竹縣、萬源市80個村建立優質糯稻基地17萬畝,帶動17萬農戶從事糯稻生產。組織企業參與建設巴山大峽谷、八臺山、“青寧·云門天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僅巴山大峽谷就帶動開設特色民宿、餐飲、導游等配套服務業200余家,發展茶葉、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3.2萬畝。近年,全市共實施幫扶項目1439個,發展重點產業項目169個,累計投資17.29億元。二是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鼓勵村企聯合建立公司、合作社,完善村企融合、利益共享產業合作機制,采取“收益保底+利潤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實現村企聯股聯利聯心,目前共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13個。百島湖生態農業采取“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農戶”運營方式,輻射帶動發展基地3.18萬畝,扶持發展1家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和20余家養殖農場。三是推動實施公益幫扶。大力實施消費幫扶,做好產銷對接,引導世紀隆超市、愛家超市等民營企業優先購買脫貧地區農產品。動員昆明、德陽等異地達州商會建立家鄉特產展廳和電商平臺,線上線下同步推銷富硒茶、燈影牛肉等20余種達州土特產品。引領民營企業積極吸納本地群眾就業,目前固定用工2774人,臨時用工13032人次。
突出重點,抓點示范,引領帶動鄉村振興。一是突出重點縣。全市作出關于重點扶持萬源市的戰略安排,組織動員達鋼、甕福等79家市級優質企業(單位)對口幫扶萬源市48個重點村,發動萬源市本地53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63個非重點村。目前,各參與單位紛紛通過發展產業、助力春耕生產、幫助銷售農副產品等形式開展幫扶。二是突出重點村。村企結對幫扶在實現全市199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全覆蓋的基礎上,堅持“萬企興萬村”行動重點向100多個原非貧困村,但基礎差、產業弱、集體經濟薄的村傾斜。三是突出示范點。推薦上報宣漢縣羅盤村、通川區巖門社區作為省級聯系點、示范點和人才培育基地,成為全省首批試點示范全覆蓋少有的3個市之一。按照“優勢資源開發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園區建設引領型”三種興村路徑,以及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現代農業類型,分別建立實踐示范村14個、示范項目1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