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貫徹十九大精神、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課題。圍繞如何促進瀘州市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市工商聯組成專題調研組,制作并發放調查問卷450份,召開非公企業、市屬商會、異地商會負責人座談會11次,對影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了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企業轉型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關于我市民營企業發展質量現狀評估
(一)經濟總量增加較快,大多位于產業低端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市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難發展歷程。由于政策紅利、人口紅利、對外開放(尤其是加入WTO)、深化改革(尤其是本世紀初國企轉民企改革)的強烈刺激效應,深度釋放市場活力,民營經濟獲得了較長時期的快速增長。從1983年建市到2017年35年間,我市民營經濟保持了年均11.4%的高速增長。
2014年,我市開始推行工商注冊登記改革,改“審批制”為“申報制”,民營企業當年新增登記民營企業5118戶,民營企業總數達21266戶(含分支機構3399戶),比上年增長29.1%;注冊個體工商戶138633戶,比上年增長18.2%。2017年4月,川南自貿區掛牌運行,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一年內引進企業4310戶。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發展私營企業35413戶、個體工商戶197214戶。2017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50.18億元 ,比上年增長9.3%,占GDP的59.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1%。全市已涌現出各類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5萬人,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已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但與此同時,我市民營企業的發展質量總體較低,其行業分布主要是白酒制造、機械、化工、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和商貿、餐飲、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在現代醫藥、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中的占比較低。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143戶、關聯企業3424戶,其行業增加值約占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的40 %;現有各類機械、能源、化工制造企業896戶、關聯企業2761戶,創造了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的11%;現有貿易、物流、餐飲、運輸等傳統服務企業13952戶,他們貢獻了全市民營經濟增長值的21.6%。醫藥產業成長較快,在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中約占9.1%。農業加工、涉農服務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8.4 %。智能終端、電子信息、互聯網、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制造、現代物流等成長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約2418戶,由于起步晚、規模小、實力弱,上述企業目前在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中約占9.9 %。
(二)經營效益穩中有降,多數存在生存危機
隨著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商品生產數量顯著增加、社會需求總體飽和,民營企業無法持續過去高速增長態勢,民營企業總體經營效益穩中有降。統計表明,從2013年到2017年,全市民營企業戶數從17563戶增加到 35413戶,年均增長19.2%;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從664.71億元增加到933.95億元,年均增長10.4%;納稅額從96.7億元增加到132.9億元,年均增長8.9%(如扣除稅收優惠增長10.7%)。從總體狀況來看,我市民營經濟的經營效益是持續增加的,社會貢獻也保留了持續增長趨勢,對擴大社會就業、拉動經濟投資、參與社會捐贈等貢獻度均保持在70%以上。但另一方面,民營經濟的整體增速呈持續下滑趨勢,具體到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和行業樣本民營企業,普遍的下降趨勢更加突出。以酒業小巨人企業為例,戶數總量從33戶調減到2017年31戶,與2013年上升或持平的8戶,占24.2 %;下降的25戶,占75.8%;退出的2戶,占6.1 %;具體到2017年,12戶產量增速為負占38.7%;其中銷售收入增速降低的13戶占41.9%、利稅增速下降的16戶占51.6%;入庫稅金下降的10戶占32.3%。傳統的白酒、機械、能源、化工、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筑施工企業中,出現停業、半停業的871戶,占2.69%。以建筑業為例,全市830戶建筑企業中,僵尸企業212戶占25.5%。一批創立于改革開放初期、發展持續良好的企業出現了生存困難,一大批機械、建材、客運、餐飲、物流服務企業面臨生存危機。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尤其是面對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經濟增長總體放緩、我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攻堅期的新的歷史時期,先天弱質、實力相對較弱的非公有制企業在外部需求不足、企業產能過剩、生產成本高昂的嚴峻形勢下,不少企業缺乏有效的品牌戰略、經營決策出現失誤,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
(三)要素制約比較明顯,轉型應對比較緩慢
面對新經濟常態,我市很多企業家坦言自身能力素質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不夠,科技含量較低,升級轉型較慢,市場競爭力不強,對于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感到茫然失措。從生產要素配置看,主要存在以下四個突出問題:
一是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智力支撐不足。調查統計表明,我市民營企業經營隊伍知識層次總體較低,管理團隊建設滯后。在590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僅占7.3%,而高中以下學歷的占48.9%,其中初中以下學歷的占20.7%。多數民營企業經營者起步于白酒、房地產、煤礦、機械等傳統產業,成長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的環境,超過87%的規模民營企業經營者未接受過3個月以上系統培訓。相當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缺乏戰略思維,盲目跟風投資,重復投資嚴重;有的滿足于小富即安,耽于享樂,不愿意擔任社會職務,沒有外出發展計劃,“盆地意識”非常濃厚;有的會辦事不會用人,不善于納才納諫,不善于授權放權,管理不科學,企業難經營。在調查的55戶家族傳承企業中,有23戶企業存在接班人“接不好”的問題,一批接任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在專業知識、能力水平等方面不適應要求,還沒有成長為“創二代”,接續經營震蕩較大,部分比較知名的白酒、機械、建筑、服務商貿企業因交班不順而破產倒閉。
多數民營企業沒有設置員工培訓機構,沒有建立常態化的員工培訓機制,忽視人才開發,企業再教育工作嚴重滯后。全市57%的規模民營企業沒有制定人才培養規劃,55%的民營企業沒有組織員工參加過各類培訓,經營管理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普遍缺乏創新型、復合型、成長型人才,后繼人才不足。在全市33戶 “小巨人”酒業企業中,有23戶缺乏具有職稱的專業營銷人才。機械行業商會的48戶會員企業中,有34戶企業缺乏專業科研人才。全市勉強稱得上“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累計不超過180戶,有半數還是最近兩年引進的?,F代醫藥、物流、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企業實力弱,缺乏行業領軍人才。一些傳統產業面臨新的人才危機。以家具制造行業為例,全市經歷了近30年發展歷程,產品質量精美,但企業經營人員深受小農意識束縛,生產經營規模始終做不大,300多戶企業至今僅有4個注冊商標,3000多名行業技術骨干也在不斷流失。
二是科技支撐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據調查,我市民營企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企業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強。我市從2012年開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截至2018年6月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6戶、市級科技型企業675戶,合計占全市民營企業的2.1%??萍夹推髽I集中在傳統的機械、化工行業和部分醫藥生產企業,現代特色農業、新興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少有骨干民營科技企業,反映了我市科技企業發展處于較低層次。2017年,全市民營企業研發投入4.2億元,占民營企業增加值的0.045 %,是先進科技企業平均投入的十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民營企業擁有科技人員1360名,平均每個民營企業擁有科技人才0.04人;擁有專利技術的民營企業285戶,占民營企業的0.8%。2017年全市獲得省級科技資金扶持的民營企業項目47個,占民營企業數的0.12%。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創新意識薄弱、忽視科技研發、管理創新和人才引進、培養,制約了民營企業整體競爭能力提升。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企業低質量運行,難以實現有效的轉型升級。
三是品牌培育意識不強,品牌打造滯后。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企業品牌已成為企業最具競爭力的資產,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市品牌支持政策集中在商標創建和產品質量提升上,在城市品牌建設規劃、品牌營銷推廣、品牌價值實現和企業標準化建設等方面著力不夠,未能實現品牌打造的有效整合和效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全市有企業注冊商標9190件,占市場主體的32.7%,其中酒類商標4506件,占全市商標的49%;有馳名商標25件、四川名牌22個,其中酒類品牌占90%以上。從總體來說,我市企業品牌“散、雜、亂”的短板明顯,老窖、郎酒品牌面臨強勁挑戰,小巨人酒業品牌難以樹立起來,其余原產地食品加工、化工、機械產品始終未將品牌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旅游、文化、物流產業還沒有涌現出代表性強的行業經營品牌,醫藥、航空航天、智能終端等新興制造產業潛力巨大,但還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優勢。
四是社會支持氛圍不濃,優惠政策難以落地。調查表明,群眾認為民營企業經營環境不夠寬松的占96.1%,認為民營企業經營人員沒有獲得應有尊重、社會地位有待提升的占97.8%。95.6%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信貸、用工、項目、科技扶持政策兌現得不好,近四年中央、省、市出臺的45個優惠政策文件,占25%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表示完全不知曉,48%的企業負責人沒有看到過行業主管部門提供的優惠政策文件,89%的企業經營者表示從未享受過政府轉貸資金、科技扶持資金支持。市本級每年投入民營企業培訓經費不足20萬元,7個區縣每年平均投入2.2萬元,按受培訓人數算人均費用55元,按全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總數計算人均費用僅6.7元,培訓的層次較低,覆蓋面很窄,難以發揮實際功效。相比之下,成都市每年投入民營企業培訓經費1100余萬元,培訓企業經營人員2.8萬人,企業負責人平均培訓費達到393元。攀枝花市每年投入培訓經費100萬元,培訓企業經營人員4200余人,人均280元。企業家的培養指導主體單位不明確,制度化的企業家培養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瀘委辦【2014】31號文件印發了《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專項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對企業年度研發資金投入超過銷售收入的5%且金額達到3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可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獲得投入資金總額的5%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但至今未落實。
二、關于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助推我市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主動適應發展新形勢、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和國內基本矛盾變化的時代發展要求,是助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現實迫切需求,是民營企業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實現轉型升級的內在發展需要。為推動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相關部門須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轉變思想觀念,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決定了我國經濟必須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民營企業必須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明確“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內容和目標要求,準確把握新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意識,堅持走轉型創新發展之路,堅持走科技興企、人才強企、品牌立企之路,綜合運用科技創新、管理改革、人才引進培育開發、產品品牌打造提升等“組合拳”措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定好位,明確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以科學規劃和堅實行動、務實舉措夯實企業發展根基,實現企業的長久發展和有效發展。
(二)制定培養規劃,強化優秀經營人才集聚培養
高素質的企業家是聚合資源、推進創新、創造財富的主力軍。要站到振興區域經濟、成區域中心的高度重視引進和集聚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制定和實施“人才興企戰略”,以人才為核心資源和突破口,為發展引進和培育一大批優秀經營管理人才。要全面開展我市企業經營人才現狀普查,準確掌握我市企業人才情況,把握企業發展人才需求規律,制定科學的企業經營人才培訓規劃,特別關注領軍型企業家培養,注意發現、物色和引進、培養一批開拓創新型的優秀企業家。預計通過3年左右時間,重點培養100名領軍型企業家、1000名成長型企業家、10000名企業經營管理骨干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建議實施“百名企業家領軍人物創新培訓工程”,傾斜扶持發展一批上市企業、準上市企業和全國性、跨區域性民營企業,引進一批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進駐瀘州,在鑄造“巨無霸”企業的同時造就一批優秀“艦長”,推出若干名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企業家。建議進一步細化民營企業人才引進政策,探索政府引導、部門服務、中介為媒、企業與人才聯姻的人才配置機制,綜合運用股權、現金、住房、表彰激勵等手段,精準引進企業急需的優秀人才。要通過努力,推動建立政府引導、部門服務、中介為媒、企業與人才聯姻的人才配置機制,細化民營企業人才引進政策,綜合運用股權、現金、住房、表彰激勵等手段,協助引進企業急需的優秀人才。
(三)推動政策創新,構建良性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建議進一步探索建立創新創業集聚發展機制,以瀘州國家高新區、長江經濟開發區、瀘州白酒產業園區等園區平臺為依托,重獎激勵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示范基地、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示范基地申報建設,加快園區創新創業配套服務建設,著力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建議市財政設立專項創新創業資金,全額用于創新創業載體、公共服務體系和創業創新項目、企業扶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民營企業的科研項目、拓展項目、重點創業創新項目。各區縣、園區都要設立或用好創新創業資金,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運用階段參股、風險補助和投資保障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發展。要開展政策落實情況保證評估調研,督促相關部門進一步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勵政策等項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和創新投入,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對外科技合作,引進科技人才、科技設備等科技資源,增強企業創新能力。要通過加強公共實驗場所建設、配備創業導師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對大學生創業、社會發明創造主體的創業補貼范圍額度,簡化補貼申請論證程序,加強對他們的支持力度,主動篩選支持創新項目,激勵社會創業激情涌流??煽紤]設立企業專利購買、引進獎勵基金,或將該項費用列入科技創新基金支持范疇,鼓勵企業購買、引進成熟的和最新的風險專利技術,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尤其是自動化技改研發、設備購置投入予以適當補貼,支持企業強化科技支撐。將企業科技研發情況列入企業考評重要指標,引導民營企業建立人才培訓專項經費(參照國有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培訓費),或按民營企業納稅收入1%計提投入民營企業培訓研發,引導更多企業潛心開展科研,用好人才政策,增強競爭實力。
(四)引導社會參與,整合資源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建議進一步加大經營管理人才市場、重點產業科技交易市場、新興產業創業孵化平臺的建立運營指導,構建社會化的企業創新、能人創業支持服務系統。市、縣分層建立重點民營企業扶持目錄,落實責任領導和責任部門,強力推進一批民營企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發揮人社部門和人力開發公司“兩個積極性”,加快建設“職業經理人才庫”,創建民營企業經營人才的“蓄水池”,為企業提供人才資源的“活水源頭”。落實相關部門的民營企業人才培養責任制,構建優秀人才“苗圃式”管理服務體系,加強優秀企業人才的培養提升。要分層次、分行業為民營企業提供個性化的創業輔導方案,指導企業制定“高質量發展戰略”,著力提升企業的創業能力。要通過產業引導、園區培育等方式,支持企業搞好發展診斷,支持不同行業企業融合發展,引導企業選擇適合的方式搞好轉型升級提質。要著眼于優勢產業、支柱產業,選準一批成長型、潛力股型企業,鼓勵一批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脫穎而出,擔當轉型發展“排頭兵”重任。要指導民營企業搞好傳承交接,將更多“富二代”培養成“創二代”,激發“老字號”民營企業更大的生機和活力。要注重“新生力量”的發現和培育,大力支持一批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制造、現代醫藥等新興產業項目發展,培養一批科技強企、品牌興企的“示范企業”,形成更多的“拳頭產品”。
(五)優化政務服務,營造高質量發展有利環境
建議在涉企政務服務各類機構中深入開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最佳政務服務環境”專項教育行動,切實推進各級干部職工思想、作風、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企業至上、發展優先”的理念,堅決破除“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堅決懲治“吃拿卡要、庸懶散拖”的行為,致力于建設一支觀念新、業務精、服務優的政務服務隊伍。要牢牢把握這一輪機構改革歷史機遇,始終堅持以“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為宗旨和導向,深化機構改革、優化職能配置,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優質政務服務,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發展需要的、更加精簡、快捷、高效、優質的政務服務機制。要繼續突出抓好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合并審批事項、簡化工作流程、減少前置環節,嚴格控制項目審批的總體時間,強力推進政務服務提速增效。對現場審批事項實行“即到即辦”,推出一大批“一小時審批項目”,樹立我市在全省、全國“最佳服務、最快速度”的政務服務品牌形象。要大力加強“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對一般的年檢、換證、注冊申報事項實行網上審批、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實行“自助服務”。要全面推行“兩隨機一公開”監管體制改革,實行監管執法隨機抽查全覆蓋,杜絕多頭重復檢查,切實為企業“松綁”。要大力整治違規收取保證金、指令維修安裝服務等壟斷經營行為,落實各項降費優惠,支持企業輕裝上陣、加快發展、又好又快地發展。